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特性:该菌属肠杆菌科,具有多种血清型,耐低温(可在水中存活6个月),但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感染,少数通过吸入污染空气传播。多数患者先出现胃肠道症状,随后细菌通过血液扩散至肺部,尤其易发生于肝硬化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胃肠道症状:早期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或水样便)。
-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气促、胸痛,严重者出现肺实变、发绀,可并发胸腔积液。
- 特殊人群表现:肝硬化患者易出现肝功能衰竭加重、腹水;免疫低下者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性休克。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或痰培养可分离出病原菌,咽部分泌物或腹水标本也可能检测阳性。
-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可见结节性肺基底部致密灶(败血症播散)或片状实变影(吸入性感染)。
4. 治疗与预防
- 抗生素治疗:
- 首选第三代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或耐β-内酰胺酶的抗生素(如头孢噻肟)。
- 疗程通常为3-6周,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奶制品,饮用安全水源。
-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冷藏食品需彻底加热;接触患者或动物后需洗手。
5. 高风险人群
- 肝硬化、免疫缺陷者、老年人及婴幼儿感染后病情更重,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如败血症、多器官衰竭)。
若出现发热、腹泻伴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有可疑饮食史或接触史,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背景,以便精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