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高危因素
- 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
- 后天诱因:剧烈运动、疲劳、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低血钙)、药物作用(如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等。
- 其他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可能诱发。
2. 典型症状
- 常见表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或心力衰竭。
- 年龄差异:
- 大龄儿童:可描述心慌、胸痛、眼前发黑等。
- 婴幼儿:表现为拒食、呕吐、面色苍白、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
3. 诊断方法
- 心电图(ECG):核心诊断工具,可检测心率、心律及传导异常。
- 病史与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心音、询问症状及诱因初步判断。
- 其他检查:如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评估心脏功能。
4. 分类与类型
- 按起源部位: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和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
- 按频率:分为快速型(如阵发性室上速)和缓慢型(如房室传导阻滞)。
- 按机制: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如早搏)和传导异常(如传导阻滞)。
5. 治疗与管理
- 生理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 病理性心律失常:
- 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 非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 紧急情况:如持续严重心悸、晕厥需立即就医,可能需电复律。
6. 注意事项
- 避免诱因:减少咖啡、浓茶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 定期随访: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复查心电图。
若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