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分型
- 病因: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扁平颅底),少数由骨软化症、佝偻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继发。
- 分型:
- 前变化型:枕骨基底部缩短,颅后窝变小,常合并扁平颅底。
- 中线旁陷入型:枕骨髁发育不良,斜坡向后移位,导致枕骨鳞部下降。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神经压迫:眼球震颤、眩晕、共济失调(行走不稳)、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呼吸抑制或睡眠性呼吸困难。
- 后组颅神经症状: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肌萎缩等。
- 颈椎异常:短颈、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特征性外貌(如面颊不对称)。
- 并发症:常合并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加重神经损伤。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X线:测量齿状突位置(如Chamberlain线、McGregor线),齿状突超出正常范围可确诊。
- CT/MRI:观察骨质畸形细节及脊髓、小脑等软组织受压情况,是诊断和评估手术方案的关键。
4. 治疗与预后
- 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压和重建稳定性,包括枕下减压术、后路固定术等。无症状者通常观察,症状加重需及时干预。
- 预后:早期手术可改善神经功能,但手术风险较高(如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可能复发,需长期随访。
总结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需多学科协作的复杂疾病,早期诊断结合影像学特征,治疗需个体化评估神经压迫程度及合并症。建议有相关症状者尽早就诊神经外科,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