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高危因素
- 吸烟是主要诱因,约85%-90%患者有长期吸烟史。病毒感染、职业粉尘接触、药物(如呋喃妥因)等也可能相关。
-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或吸入有害物质有关。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进行性加重的干咳、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伴胸痛、体重减轻、乏力。
- 体征:肺部可闻及爆裂音,晚期可能出现发绀(皮肤青紫)、杵状指(趾)。
- 起病特点:多为亚急性或隐匿性起病,少数患者突发症状。
3. 病理特征
- 肺泡腔内充满巨噬细胞(“脱屑”现象),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纤维化和蜂窝肺(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
- 肺泡壁增厚,Ⅱ型肺泡细胞增生。
4. 诊断与鉴别
- 影像学:胸部HRCT显示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分布于双下肺胸膜下。
- 治疗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敏感,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
- 需与特发性肺纤维化(U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等鉴别。
5. 治疗与管理
- 首要措施:严格戒烟,避免继续接触有害物质。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如泼尼松),疗程通常需1年以上;无效者可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 并发症处理:如肺部感染需抗感染治疗,严重低氧血症需氧疗,晚期肺心病需综合治疗。
6. 预后
- 及时戒烟并规范治疗者预后较好,部分可完全恢复。
- 若未控制危险因素或延误治疗,可能进展为肺纤维化、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提示:吸烟者若出现持续干咳、气短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并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