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核心的疾病,其特点是体位改变时血压调节异常,具体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义
- 核心特征:患者在从卧位或蹲位转为站立时,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而平卧时血压正常。
- 发病特点: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程隐匿且进展缓慢。
二、病因与机制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系统调节血管张力及心率的功能受损,导致体位改变时血液大量积聚下肢,脑部供血不足。
- 潜在因素:可能与神经退行性变、自身免疫异常或遗传因素相关,但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三、典型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站立时突发头晕、视物模糊、乏力、面色苍白,严重者可出现黑矇或晕厥。
-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以性功能减退为首发症状,或伴有心悸、恶心、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四、诊断与鉴别
- 诊断标准:通过直立倾斜试验,站立3分钟内血压下降符合上述阈值。
- 排除继发因素:需排除药物副作用(如降压药、利尿剂)、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血管疾病等继发性原因。
五、治疗与管理
- 非药物治疗:
- 避免快速体位变化,建议缓慢起身;
- 增加水盐摄入以扩充血容量;
- 穿戴弹力袜减少下肢血液淤积。
- 药物治疗:使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升压药物改善血管张力。
- 预防并发症:减少跌倒风险,避免高温环境及长时间站立。
六、预后与风险
- 反复晕厥可能导致骨折等意外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 需长期管理以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需终身干预。
注:该病需与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区分,后者由明确病因(如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反应)引起,治疗需针对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