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为多见。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主要由感染引起,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等。感染途径有肠道感染和胎盘感染等。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也可为该病的病原,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增加新生儿患心肌炎的风险。
- 临床表现:多数在生后一周内出现症状,如在生后 48 小时内发病,则提示宫内感染所致。起病形式多样,可呈暴发性经过,表现为急骤发展的烦躁不安,呼吸窘迫、发绀、皮肤苍白,酷似肺炎;也可先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嗜睡、呕吐、腹泻、黄疸,继而出现呼吸窘迫。循环系统可有心输出量不足,甚至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脑综合征等表现。
- 检查
- 实验室检查:血清心肌酶检查可见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升高,尤其以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H1 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PK-MB 升高意义大,肌钙蛋白增高。病毒学检查方面,确诊指标为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分离到病毒、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特异性病原抗体阳性等;参考依据包括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 4 倍以上等。
- 其他辅助检查:X 线检查心脏可扩大呈球形,透视下心搏减弱,心力衰竭时可有肺淤血水肿。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相关导联 ST 段下降、T 波低平、倒置、双向等,严重者 ST 段抬高,呈单向曲线,并伴有深 Q 波,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及心功能减退等。
- 诊断:临床观察到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X 线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心电图异常表现,三者中具备两项,发病同时或发病前 1-3 周有病毒感染依据。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者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者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需除外其他性质的心脏病或心肌损害。
- 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治疗应包括吸氧、纠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控制心律失常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如充分休息,减少刺激;使用大量的维生素 C、能量合剂、磷酸果糖、中药黄芪、丹参等保护心肌;迅速纠正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控制严重的心律失常;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
- 预后:大多数预后较好,少数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死亡率约 1.4%。心肌病变程度轻,治疗及时,有足够的休息,预后好;反之则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