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脂肪坏死又称胰病性皮下结节性脂肪坏死症、胰腺炎皮下脂肪坏死病,是一种合并胰腺疾病的脂肪坏死性炎症。以下是具体介绍:
- 病因:主要因胰腺疾病导致胰蛋白酶和脂酶释放,使脂肪坏死。胰腺原发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假性囊肿及创伤性胰腺炎等,可让脂肪溶解酶进入血循环并进入脂肪组织,分解脂肪引发脂肪坏死。肥胖的胰腺炎患者皮下及肠系膜周围脂肪多,更易发生。不过,部分患者虽有皮肤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及脂酶活性增高,但不能证实有胰腺疾病。
- 临床表现:
- 皮肤损害:表现为反复、成批发生的触痛性皮下结节或红斑,分布较广泛,常见于小腿,也可发于臀部、躯干和上肢。结节隆起皮面,呈淡红或潮红,质软,有压痛,有时有波动感,液化可溢出油状液体,破溃后形成溃疡,消退后局部不形成萎缩凹陷。
- 关节症状:发生中小关节滑膜炎时,关节周围红肿,末节指(趾)关节突出,类似痛风,可伴有骨质疏松。
- 胰腺疾病症状:急性或慢性胰腺病变会出现胰腺炎症性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或黄疸等。
- 检查:
- 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检查可了解胰腺炎相关情况,可见血脂酶升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
- 血生化:能发现患者有无肝肾等器官损伤。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对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有价值。
- 组织病理检查:以脂肪小叶坏死为特点,坏死部有炎性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可见无核脂肪细胞,胞浆内有嗜碱性颗粒物,胞壁模糊淡染,称为影状脂肪细胞,晚期局部可出现颗粒状钙沉着。
-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血清检查的特征性可诊断。
- 治疗与预后: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以及治疗胰腺疾病,根据原发病不同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也可通过局部护理缓解皮肤症状。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对胰腺原发疾病的控制,患者的皮损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