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特征
胰腺腺泡、脂肪及血管发生广泛坏死,导致胰腺肿大、质地变硬,腹膜后间隙出现大量血性渗出液,严重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
2. 病因
- 常见诱因:胆道疾病(如结石嵌顿)、长期酗酒(占西方病例70%)、高脂血症、创伤或医源性损伤(如手术操作)。
- 其他因素:感染(病毒或细菌)、代谢异常(高钙血症)、药物过敏等。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可放射至背部)、恶心呕吐、腹胀,后期可能出现高热、休克、意识模糊等。
- 体征: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严重者出现皮下脂肪坏死或脐周瘀斑(Grey-Turner征/Cullen征)。
4. 治疗原则
- 保守治疗:早期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维持循环稳定,联合抑制胰酶分泌(如奥曲肽)和广谱抗生素抗感染。
-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合并感染,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腹腔渗液,必要时行胰腺部分切除。
- 重症管理:重症病例需入住ICU,通过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反应,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或器官功能支持。
5. 预后
该病死亡率较高(国内约30%-39.3%,国外可达20%-60%),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但若进展至多器官衰竭则死亡率显著升高。
建议患者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通过CT、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合实验室指标(如血淀粉酶、血钙)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