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病因与遗传
由IDUA基因突变引起α-L-艾杜糖苷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导致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等黏多糖在体内蓄积。该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发病率相近。 -
临床表现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型:- 重型(Hurler综合征):出生时正常,6-12个月逐渐出现面容粗糙、角膜混浊、肝脾肿大、骨骼畸形(如鸡胸、脊柱后凸)、心脏瓣膜病变等,智力发育落后,多于10岁前因心衰或肺炎死亡。
- 中间型(Hurler-Scheie综合征):症状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智力可能正常或轻度落后,寿命相对较长。
- 轻型(Scheie综合征):症状轻微,可能仅表现为角膜混浊、关节僵硬等,寿命接近正常。
-
诊断方法
- 酶活性检测: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IDUA酶活性,是确诊的金标准。
- 基因检测:通过IDUA基因测序发现致病突变,辅助确诊及分型。
- 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脊柱后凸、肋骨增宽等骨骼异常,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病变。
-
治疗与预后
- 酶替代治疗:通过静脉输注重组IDUA酶缓解症状,适用于轻型患者或作为重型患者移植前的过渡治疗。
- 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型患者若在2岁前接受移植,可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和生长发育,但手术风险较高。
- 对症治疗:包括心脏瓣膜置换、角膜移植、康复训练等,以改善生活质量。
- 预后:未治疗的重型患者多在10岁内死亡,早期干预可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存质量。
预防与筛查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新生儿筛查结合尿黏多糖检测和基因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