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过敏原:主要与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细菌产物、动物蛋白质或昆虫抗原的有机物尘埃微粒(直径<10μm)有关,如发霉干草、谷物、空调/加湿器中的真菌、动物羽毛及粪便等。
- 免疫反应:属于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后,引发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和间质,形成肉芽肿,最终导致肺纤维化。
2. 症状表现
- 急性期:接触抗原后4-8小时突发发热、干咳、呼吸困难、胸痛,严重者出现口唇发绀,症状多在24小时内缓解但易复发。
- 亚急性/慢性期:反复低水平暴露抗原可致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体重减轻,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晚期可能出现蜂窝肺(纤维化)。
3. 诊断方法
- 病史与检查:需详细询问过敏原暴露史(如饲养动物、接触发霉物品),结合胸部CT(显示磨玻璃影、小叶中心结节或蜂窝肺)、肺功能检查(限制性通气障碍)、血清免疫学检测(如IgG抗体)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判断。
- 病理活检:必要时通过肺活检明确诊断。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首要措施:立即脱离过敏原环境。
- 药物:急性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炎症,慢性或重症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 支持治疗:吸氧、机械通气等改善呼吸功能。
- 预防: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空调/加湿器,过敏体质儿童需谨慎接触动植物。
5. 预后
多数患儿及时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或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肺纤维化,影响肺功能。
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