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杆菌肺炎概述
定义
黄杆菌肺炎是由黄杆菌属细菌引起的肺炎,这些细菌包括脑膜败血黄杆菌、亚群黄杆菌、芳香黄杆菌及多物寄生黄杆菌等\cite{web_2:1}。其中,脑膜败血黄杆菌和Ⅱb亚群是主要的致病菌。
特征
- 革兰阴性杆菌:黄杆菌属细菌革兰染色呈阴性,菌体细长,末端略圆突,无动力,无芽孢。
- 氧化酶阳性:这些细菌氧化酶阳性,可分解甘露醇,发酵糖的能力缓慢而微弱。
- 产生黄色素:显著特征是生长过程中产生黄色素。
病因
黄杆菌肺炎的病因是黄杆菌感染。这些细菌通常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
- 婴儿,尤其是早产儿。
- 成人病例则常见于年老体弱的住院病人,或患急慢性疾病者。
- 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皮质类固醇、外科手术、气管切开等也常可招致感染。
症状
黄杆菌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 发热:以轻度或中度不规则发热为多,部分为弛张热。
- 神态萎靡、少动、少哭、推食、呕吐等中毒症状。
- 咳嗽、咳痰:痰液粘稠,呈黄色脓样。
- 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
- 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常见,有的患者可有抽搐。
检查
实验室检查
- 血白细胞数:一般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有核左移现象。
- 血沉:常增快。
- 肝功能: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败血性感染者,血中ALT(谷丙转氨酶)升高,肾功异常。
辅助检查
- 心电图:可出现低钾心电图异常改变及心律失常。
- X线:两肺可见有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以双下肺野为著,可形成空洞。
- 痰及胸水等标本中培养出黄杆菌:可确诊。
诊断
诊断依据
- 病史:发生于体弱、免疫力低下、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住院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者。
- 症状:咳嗽、气喘持续加重,痰呈灰黄色且极粘稠不易咳出者。
-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呈双肺炎性渗出性斑片影或早期伴有胸腔积液者。
- 病原学检查:痰、胸水等标本中培养出黄杆菌。
鉴别诊断
- 主要应同其他病原菌所致肺炎鉴别,标本中培养出致病菌是鉴别的根本。
- 肺结核患者如合并黄杆菌感染,易误以为肺结核复发或加重,应予警惕。
治疗
药物治疗
-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对症处理
- 发热者注意降温,痰多者注意排痰、化痰。
- 呼吸困难者注意平喘类药物应用等。
其他治疗
- 引流胸水:胸水多者可穿刺抽液缓解症状,并化验胸水明确诊断。
- 注意呼吸循环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 进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体质弱者,可予丙种球蛋白、血浆等。
预后
由于本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诊断不及时,患者基础病变使机体抵抗力减弱,病变发展快,病情凶险等,大多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所以黄杆菌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使用有效抗菌药和全身支持治疗。
预防
一般预防措施
- 对重点人群治疗护理时,医务人员及家属、陪护均应戴口罩。
- 严格消毒各种医疗器械,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 严格掌握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避免滥用及长期使用。
医院感染控制
- 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应定期对重点监护病房进行监测。
- 一旦出现黄杆菌感染,医院应制定有效措施,防止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