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机制
近端肾小管无法有效重吸收滤过的HCO₃⁻,导致大量碳酸盐随尿液排出,血液中HCO₃⁻浓度降低,引发酸中毒。正常情况下,HCO₃⁻肾阈为25-26mmol/L,而Ⅱ型患者可降至15-18mmol/L,导致尿液中HCO₃⁻排泄量显著增加(超过滤过量的15%)。
临床表现
- 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疲劳、厌食、恶心等。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较常见,血钾降低较轻;低血钙、肾结石较少见。
- 骨病:儿童多见佝偻病,成人可出现骨硬化症或骨质疏松。
- 其他:多尿、烦渴、低磷血症,部分患者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诊断要点
- 实验室检查:血pH降低、HCO₃⁻减少,氯化铵试验正常,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显示尿HCO₃⁻排泄率>15%。
- 影像学:X线或骨密度检查可发现骨软化或骨质疏松。
治疗原则
- 补碱治疗:轻症可观察,重症需大剂量碳酸氢钠(每日4-10mmol/kg)或枸橼酸盐合剂,以纠正酸中毒。
- 补钾:因补碱可能加重低钾血症,需同步补充氯化钾或枸橼酸钾。
- 病因治疗:如控制继发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药物中毒等)。
- 骨病管理:儿童补充活性维生素D制剂,成人需钙剂和磷酸盐。
预后
原发性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多为自限性疾病,儿童随年龄增长可能自愈,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继发性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控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