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灸适应症
- 寒凝血滞类病症
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风湿关节痛等,艾灸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外感风寒表证
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痛等,艾灸可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 虚寒体质调理
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泄、遗精、阳痿、宫寒痛经等,艾灸可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 中气下陷病症
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艾灸能升阳举陷、补中益气。 - 外科疮疡初期
疮疡初起或瘰疬未化脓时,艾灸可促进愈合。
二、艾灸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
- 体质禁忌:阴虚火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实热证(高热、便秘)者不宜艾灸。
- 特殊状态:孕妇腹部、腰骶部禁灸;经期女性慎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者忌灸。
- 疾病禁忌:传染病、高热昏迷、恶性肿瘤、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
-
操作规范
- 施灸部位:避免直接灸面部、关节、乳头、大血管等敏感区域。
- 时间控制:每次每穴15-20分钟,前3天每日连续灸,后续可隔日或隔两三日灸。
- 温度调节:以皮肤渗透无烫感为宜,避免灼伤。
-
灸后护理
- 灸后1小时内勿接触冷水或洗澡,多喝温水助排毒。
- 若出现水泡,小泡无需处理,大泡需消毒后刺破并涂药。
- 艾灸后忌食生冷,建议清淡饮食,可饮用淡盐水或菊花茶引火下行。
三、特别提示
- 儿童与老人:儿童皮肤娇嫩,艾灸需谨慎;老年人阳气渐衰,可适当延长灸疗时间。
-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敏感度低,需降低艾灸温度以防烫伤。
合理运用艾灸可增强体质,但需结合个体差异辨证施灸,必要时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