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月经过多是一种以月经期出血量显著超过正常范围为特征的病症,常见于青春期初潮后的女孩。其核心特点和相关信息如下:
一、诊断标准
- 出血量标准:单次月经总出血量超过150ml(通过称量卫生用品或观察浸染情况估算);
- 血红蛋白变化:月经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超过2g/dL,或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
- 持续时间异常:经期超过7天或伴有大血块排出。
二、常见病因
-
生理性因素
- 青春期卵巢功能未发育完善,激素水平波动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或脱落不全;
- 初潮后1-2年内可能出现暂时性月经紊乱,通常可自行缓解。
-
病理性因素
- 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不稳定,雌激素分泌过多或孕激素不足;
- 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肌瘤(罕见但可能)、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增生;
- 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疾病或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贫血;
- 感染或炎症:阴道炎、宫颈炎等生殖道感染可能引发异常出血。
三、伴随症状
- 原发疾病表现:如子宫肌瘤可能伴随下腹痛,血液病可见皮肤瘀斑,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出现代谢紊乱;
- 全身性影响:严重贫血可导致心悸、活动耐力下降,甚至影响学习与生活。
四、诊断与处理原则
- 鉴别诊断:需通过妇科超声、激素六项、凝血功能检测及血常规等排除器质性疾病;
- 干预措施:
- 一般治疗:调整作息、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经期保暖;
- 药物控制:止血药(氨甲环酸)、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如屈螺酮炔雌醇片),或抗生素治疗感染;
- 手术治疗:仅限极少数器质性疾病(如大型子宫肌瘤)需手术干预。
提示:若月经量持续异常或伴有严重贫血,建议及时就医完善检查。青春期月经紊乱多数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但需警惕潜在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