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是什么
定义
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亦称医院内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是指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 48 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或原虫等引起的肺实质炎症,亦包括在住院期间受到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肺炎。
发病原因
致病微生物
医院获得性肺炎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引起,其中细菌性感染占 90%以上。具体的致病微生物及易感人群如下:
致病微生物 | 占比 | 易感人群 |
---|---|---|
革兰阴性杆菌 | 最常见的病原菌(50% - 70%) | 多发生于重症监护室和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以及有免疫功能抑制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者,先期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者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5% - 30%) | 尤其多见于近期流感病毒感染和肾衰者 |
病毒 | 多见于儿童患者 | 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见,免疫抑制和接受移植治疗者常见巨细胞病毒 |
其他 | 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 偶见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曾经肠道局部使用抗生素作选择性消化道污染(SDD)治疗者可能发生肠球菌感染,另外如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感染等亦引起重视 |
其他因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高,可能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即全身和呼吸道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受损以及存在多种有利于病原体侵入肺部的环境和途径,包括吸入、血行播散等。影响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受损、昏迷、吸入、近期呼吸道感染等,以及长期住院,特别久住 ICU、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治疗、长期经留置胃管、胸腹部手术、长期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H₂受体阻滞药和制酸药应用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与社区获得性肺炎啰音相似,但均在住院后出现,或系在原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基础上出现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但有时会被原有基础疾病的表现所掩盖而不易早期发现,故对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可疑临床表现,及时作进一步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医院获得性肺炎必须是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住院时发生的肺部感染。应依靠详细的临床、实验室和其他辅助诊断资料,如 X 线检查等作综合分析以确定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为了指导临床治疗,适应防治工作需要,特别强调病原学诊断(如痰液细菌学检查),必要时作侵袭性微生物学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诊断标准
为规范 NP 的临床诊断,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制定了“医院内肺炎定义”。我国亦先后制定了“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 - 肺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以及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导草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