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腹地
关于“小三线”的定义和范围,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历史背景
“小三线”是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三线建设战略中,相对于“大三线”而言的地理概念。该战略旨在通过将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向内陆转移,增强国家战略后方地区的国防和经济发展能力。
二、具体范围
-
地理划分
-
大三线 :指西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北(陕西、青海、甘肃)等战略前沿地区。 - 小三线 :指大三线地区的腹地,即一、二线省份的配套区域。具体包括:
-
东部 :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
-
中部 :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的东半部;
-
西部 :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的腹地。
-
-
-
典型区域
例如:
-
四川 :既是“大三线”核心区,其部分区域(如德阳、绵阳)也属于小三线;
-
江西 :属于上海的小三线,但整体经济相对落后。
-
三、与“大三线”的区别
-
职能定位 :大三线以军工生产为主,小三线以配套工业、交通和民生设施为主;
-
历史作用 :大三线为国防提供物质基础,小三线则巩固大三线的后方支持体系。
四、补充说明
不同文献对小三线的具体范围存在细微差异,但核心逻辑一致,即为一、二线地区的战略腹地。例如,将河南、湖北、湖南等省的东半部归为小三线是常见划分方式。
“小三线”并非指某三个具体省份,而是根据地理位置和战略功能划分的广泛区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