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蠓虫叮咬后出现水疱,切勿自行挑破,应根据水疱大小采取不同措施:小水疱可自然吸收,大水疱需无菌处理,并配合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抗生素软膏)或蛇药片外敷缓解症状。若伴随感染迹象(如化脓、发热),需及时就医。以下是具体处理建议:
-
区分水疱大小处理
- 小水疱(直径<1cm):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通常3-5天可自行吸收。
- 大水疱(直径≥1cm或持续增大):需由医生在无菌环境下抽吸或挑破,避免自行操作引发感染。
-
药物缓解症状
- 止痒消炎:摇匀的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如地塞米松)可减轻瘙痒和红肿。
- 预防感染:破溃处可薄涂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民间验方如季德胜蛇药片调糊外敷,也有助消肿止痛。
-
警惕感染与就医信号
若水疱周围出现红肿扩散、渗脓,或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细菌感染,需就医接受抗生素或清创处理。日常可冷敷缓解瘙痒,但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预防胜于治疗: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避开草丛潮湿区域。蠓虫叮咬多数症状轻微,但正确处理水疱和密切观察是关键,严重时务必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