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多毛症的定义
医源性多毛症(iatrogenic hirsutism)是指由于使用某些药物或接受某些医疗手段而导致的毛发过度生长现象。这种病症通常在停用相关药物后,患者的多毛症状会逐渐缓解。
病因
医源性多毛症的常见病因包括:
-
药物影响:
- 苯妥英钠:常见于癫痫儿童,服药2~3月后出现多毛,从四肢伸面开始,逐渐发展至躯干和面部。
- 链霉素: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用链霉素治疗有发生多毛症者。
- 可的松:接受大量和长期可的松治疗的患者可发生多毛症,以前额,颞部,面颊两侧最为显著。
- 青霉胺:可引起躯干和四肢的毳毛增长变粗。
- 补骨脂素:口服补骨脂素和照光治疗可引起色素沉着和多毛。
- 二氮嗪(氯甲苯噻嗪):50%以上的儿童可引起多毛症。
- 米诺地尔(敏乐定):用于治疗高血压,每天服10mg以上,连服数个月,可出现多毛症。
- 苯露丙芬:可引起多毛和指(趾)甲生长增速。
- 环孢素:大部分肾移植患者接受此免疫抑制剂后发生多毛症。
-
激素治疗:如雄激素补充治疗可能导致毛发生长增加。
-
疾病治疗的副作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可能影响体内激素平衡,从而导致多毛。
-
医疗器械使用:某些激光或电疗设备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毛囊产生刺激,引起多毛。
-
遗传易感性:个体本身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使得在特定医疗干预下更容易出现多毛症。
临床表现
医源性多毛症的临床表现包括:
- 躯干、四肢、偶尔面部等广泛部位的毛发生长。该毛比胎毛粗,但比终毛细,处于两者之间,长可达3cm。
- 同时可伴色素沉着。
诊断
医源性多毛症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病史采集:评估用药历史和既往疾病。
- 体格检查:检查体毛分布、密度及生长模式,重点关注面部、胸部、背部和四肢等区域。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和激素试验,以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鉴别诊断
医源性多毛症应与医源性妇女多毛症相区别,后者全为或部分为男子第二性征型毛发分布,通常不可逆转,停药后不复原。
治疗
医源性多毛症的治疗通常包括:
- 停止致病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停止使用或更换药物。
-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 药物治疗:使用抗雄激素药物或脱毛药物。
- 物理治疗:如激光脱毛。
-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通过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同时注意自身的生活和心理调节,以促进症状的改善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