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生活习性以喜阴暗潮湿、昼伏夜出、肉食性且活动受温度影响为核心特点。它们多群居于石缝、腐木或土壤缝隙中,夜间捕食昆虫,对光照敏感且具有极强的钻缝能力。以下是具体分析:
-
栖息环境
蜈蚣偏好阴暗潮湿的角落,如山坡石缝、落叶堆、墙脚或腐木下。它们通过灵敏的触角探测缝隙并栖息,甚至在人工饲养中会因密度过高引发争斗。冬季低温时,会钻入地下约12厘米深处越冬,次年春回暖后恢复活动。 -
活动规律
严格昼伏夜出,活动高峰集中在晚间8点至凌晨4点,尤其20-23时最为活跃。白天视力极弱,依赖触角感知环境,受惊后会停止进食或逃窜,产卵期雌蜈蚣可能吞食卵粒。 -
食性与习性
蜈蚣是凶猛肉食者,主食昆虫、蜘蛛及其卵蛹,偶食蚯蚓或腐肉。具有舔舐习性,常用唾液清洁触角及巢穴。早春食物匮乏时可能啃食植物嫩芽。 -
温度影响
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低于11℃时停止繁殖与觅食。潮湿温暖的环境对其生存至关重要,但需避免阳光直射。
总结:蜈蚣的生存策略高度适应阴暗环境,夜间捕食与温度敏感性是其生存关键。若发现蜈蚣踪迹,建议保持环境干燥以减少其栖息可能,同时避免直接接触以防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