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分类
糖原贮积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类型(如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为X-性连锁遗传。根据酶缺陷的不同,该病分为至少15型,常见类型包括:
- Ⅰ型(最常见):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导致肝大、低血糖、高脂血症等。
- Ⅱ型(庞珀病):全身糖原沉积,尤其是心肌和骨骼肌,婴儿期发病且病情严重。
- Ⅲ型:肝大、低血糖,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2. 临床表现
- 低血糖:因糖原无法分解为葡萄糖,患者常出现头晕、出汗、昏迷等症状,长期可影响智力发育。
- 肝肿大:肝脏糖原堆积导致腹部肿胀,甚至压迫其他器官。
- 肌肉无力:Ⅱ、Ⅴ、Ⅶ型患者表现为肌无力、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肌萎缩。
- 其他症状:如高尿酸血症、酸中毒、生长发育迟缓等。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新生儿低血糖、肝肿大、酸中毒等临床表现,结合血糖、乳酸、尿酸等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确诊。
- 治疗:
- 饮食管理: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玉米淀粉摄入以维持血糖稳定。
- 酶替代治疗:针对Ⅱ型等特定类型,使用重组酶制剂改善症状。
- 肝移植:严重肝功能障碍或肝癌患者可考虑手术。
4. 预后与注意事项
糖原贮积病需终身管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并注意预防感染。目前部分类型(如Ⅰ型)可通过规范治疗存活至成年,但智力发育可能受限。
如需进一步了解特定类型的治疗方案,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