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型与临床表现
-
Ⅰ型(婴儿型)
- 起病早:出生时即出现精神和运动障碍,智力发育低下,6-7个月时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常伴抽搐。
- 骨骼畸形:类似Hurler综合征,如前额突出、鼻梁扁平、腰椎改变、关节挛缩等,部分患者可见眼底黄斑部樱桃红斑点。
- 预后差:多数在2岁前因反复抽搐、呼吸道感染或心力衰竭死亡。
-
Ⅱ型(少年型)
- 起病较晚:1岁后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语言障碍等症状,逐渐恶化。
- 无骨骼异常:与Ⅰ型不同,通常无Hurler面容或肝脾肿大,但可能伴视力或听力损害。
- 预后较差:多在3-5岁因反复抽搐或感染夭折。
-
Ⅲ型(成人型)
- 成年后发病:20岁后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小脑功能障碍及轻微脊柱改变,部分患者有弥漫性血管角质瘤。
- 预后相对较好:可存活至40-50岁。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酶活性检测(β-半乳糖苷酶缺乏)、细胞内空泡分析及X线骨骼检查(如椎体发育不良、长骨骨膜新骨形成)。
- 治疗:目前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控制癫痫发作、抗感染、营养支持等。酶替代疗法尚在研究中。
预后
Ⅰ型预后最差,Ⅱ型次之,Ⅲ型相对较好,但均需早期干预以延缓症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