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执行标准号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标准类型与来源
-
国家标准
以“GB”开头,例如GB/T 17323(2019年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
-
行业标准
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例如机械行业的JB/T 7001,适用于特定行业领域。
-
地方标准
由省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如北京市的DB11/T 1234,适用于本行政区域。
-
企业标准
企业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需求制定,例如某公司制定的Q/XXXXXX 001,需报市级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二、标准编号结构
标准编号通常包含以下部分:
-
前缀 :表示标准来源,如“GB”(国家标准)、“JB”(行业标准)等;
-
主体部分 :由数字和字母组合构成,唯一标识具体标准;
-
年份标识 :部分编号包含制定年份(如1998),用于区分不同版本。
三、申请与备案流程(企业标准)
-
标准制定 :企业需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企业标准;
-
内部审核 :对标准进行合规性、合理性审核;
-
备案申请 :向市级质量监督部门提交标准文本、审核记录等材料;
-
标准编号 :审核通过后,由质量监督部门赋予唯一编号。
四、特殊说明
-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企业可直接引用,无需备案;
-
地方标准 :需符合上位法要求,与国家标准保持协调;
-
企业标准 :需高于或等同于相关标准,且需持续维护更新。
五、标识要求
企业需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中标注执行标准号,未标注者可能面临市场监管处罚。对于裸装食品等特殊产品,可免予标注。
通过以上流程,生产执行标准号得以确立,成为产品符合性、安全性和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