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炭疽的病因主要与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的感染有关,具体机制和传播途径如下:
一、病原体与感染机制
- 病原体特性
炭疽杆菌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芽孢,芽孢具有极强抵抗力,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当芽孢进入人体后,在肺泡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转移至纵隔淋巴结,随后发育为繁殖体,释放毒素(如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 - 毒素作用
毒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组织坏死和严重水肿,引发出血性肺炎、纵隔炎,并可发展为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二、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主要传染源
患病的食草动物(牛、羊、马等)及其附属品(如皮毛、骨头、肉制品)是主要传染源。 - 传播方式
- 呼吸道吸入:通过吸入含炭疽芽孢的粉尘、气溶胶或飞沫感染(原发性肺炭疽)。
- 继发性感染:皮肤炭疽或肠炭疽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经血液扩散至肺部(继发性肺炭疽)。
- 职业暴露:从事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职业人群因接触污染物品而感染。
三、诱发因素
- 免疫力低下
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芽孢更易突破免疫屏障,引发全身性感染。 - 环境暴露
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水源或动物制品,或在密闭空间处理带芽孢的皮毛,均增加感染风险。
四、潜伏期与病情进展
肺炭疽潜伏期通常为1-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如发热、干咳),若未及时治疗,2-4天内可快速进展为高热、呼吸困难、咯血,甚至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