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需以停用致病药物为基础,结合个体情况选择药物和综合治疗措施。以下是规范化治疗方案及用药建议:
一、首要措施:停用致病药物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或肾毒性中草药),避免进一步损伤肾功能。
二、药物治疗方案
-
利尿剂
- 通过加速药物排泄减轻肾脏负担,常用药物:
- 呋塞米(注射液或片剂):适用于急性水肿或肾功能减退情况。
- 氢氯噻嗪片:用于轻度水肿和辅助排毒。
- 通过加速药物排泄减轻肾脏负担,常用药物:
-
免疫调节药物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片,适用于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或免疫异常反应。
-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胶囊,用于激素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患儿。
-
保肾药物
- 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通过抗氧化和抗纤维化作用保护肾小管功能,适用于轻度损伤。
-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用于合并高血压的患儿,降低肾脏负担。
三、其他治疗手段
- 水化治疗: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促进药物代谢,适用于早期损伤。
- 血液净化:严重急性肾损伤(少尿、无尿)需透析治疗,快速清除毒素。
四、注意事项
- 药物剂量需根据体重和肾功能调整,避免使用环磷酰胺等可能加重肾损伤的药物。
- 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饮食需低盐、低蛋白,限制高钾食物摄入,配合冬瓜、山药等利尿食物辅助恢复。
提示:家长不可自行用药,需在儿科或肾内科医生指导下完成个性化治疗。若用药后出现少尿、血尿或水肿加重,需立即就医评估透析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