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肾损害是白血病细胞直接浸润或代谢产物损伤肾脏,以及通过免疫反应、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的一系列肾脏病变。具体介绍如下:
-
病因
- 白血病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常直接浸润肾脏,可累及肾实质、肾间质、肾血管、肾周围组织及泌尿道。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更易浸润肾脏。
- 梗阻性肾病:由于白血病患者的核蛋白代谢加速,尿酸生成增加,在化疗时,肿瘤细胞迅速崩解,尿酸生成更多,若脱水或尿pH值偏酸,尿酸易沉积于肾组织、泌尿道,形成结石,导致梗阻性肾病。
- 肾小球疾病: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可并发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甚至呈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 电解质紊乱:高血钙症较为常见,多因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骨质破坏,释放过多钙进入血液。持续长期的高血钙可导致高钙血症性肾病。低血钾也可导致肾小管的损害。
- 其他因素:少数患者可出现肾小管性酸中毒,偶表现为肾性尿崩症。部分治疗白血病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
症状表现
- 肾外表现:多数患者有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等症状。
- 肾损害相关表现: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肾炎综合征及肾病综合征等。具体症状包括腰痛、肾绞痛、肉眼血尿、尿中泡沫增多、水肿、高血压等。
-
诊断方法
- 主要依据白血病的诊断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如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进行综合判断。
-
治疗方法
- 原发病治疗:针对白血病本身进行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以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 支持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碱化尿液、预防和治疗感染等。对于尿酸性肾病,可使用别嘌醇等药物抑制尿酸生成,并碱化尿液、水化等,以促进尿酸排泄。
- 透析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以维持生命。
-
预后
- 预后与白血病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以及肾脏损害的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且有效控制白血病的病情,肾脏损害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则预后较差。
白血病肾损害是白血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