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介导性肾脏病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方案。以下为常用且有效性较高的药物分类及推荐:
一、核心治疗药物
-
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甲泼尼龙:作为首选药物,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并延缓肾功能恶化,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或中重度病例。
- 用法:起始剂量需足量(如泼尼松1mg/kg/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需长期维持以预防复发。
-
免疫抑制剂
- 环磷酰胺: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控制免疫反应,适用于慢性进展或复发病例,需监测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 吗替麦考酚酯:肝肾毒性较小,常与激素联用,对免疫性疾病疗效明确,需注意胃肠道反应。
- 环孢素A:强效免疫抑制剂,多用于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需警惕肝肾毒性。
- 他克莫司:适用于膜性肾病等特定类型,需监测血药浓度。
-
生物制剂
- 利妥昔单抗:针对B淋巴细胞清除,用于难治性病例(如狼疮性肾炎、原发性小血管炎),尤其适用于高CD20表达或传统治疗无效者。
二、辅助治疗药物
-
降压药(ACEI/ARB类)
- 贝那普利、氯沙坦:可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兼具肾脏保护作用,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蛋白尿患者。
-
利尿剂
- 氢氯噻嗪、螺内酯:缓解水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双嘧达莫、阿司匹林:适用于Ⅰ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血栓高风险病例。
三、用药原则
- 联合用药:激素常与免疫抑制剂联用以增强疗效。
- 个体化调整:需根据病理类型(如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及肾功能状态选择药物,必要时通过肾活检指导治疗。
- 监测与副作用管理:定期评估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免疫指标,及时处理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四、注意事项
-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需长期规范治疗,尚无根治手段,患者需遵医嘱持续用药并定期复诊。
- 生物制剂及新型免疫调节剂(如JAK抑制剂)可能为未来治疗方向,但目前仍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
以上方案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实施,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