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机制
该病由溶酶体中参与粘多糖降解的酸性水解酶(如α-L-艾杜糖醛酸酶、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等)先天性缺陷引起,导致粘多糖无法正常分解而在细胞溶酶体内蓄积。根据缺陷酶的不同,可分为Ⅰ-Ⅶ型及亚型,其中Ⅱ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其余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
- 骨骼畸形:身材矮小、脊柱侧弯、关节僵硬、头大前额突等;
- 器官损害:肝脾肿大、心脏瓣膜病变、角膜混浊、耳聋等;
- 发育障碍:进行性智力低下、语言迟缓,部分类型伴癫痫发作;
- 特殊面容:面容粗糙、鼻梁低平、眼距宽等。
3. 诊断方法
- 生化检测:尿液粘多糖筛查及酶活性测定;
- 基因检测:明确致病基因突变;
- 产前诊断:通过羊水细胞酶活性检测或基因分析。
4. 治疗进展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采取:
- 酶替代治疗:补充缺失酶,改善部分症状(如Ⅱ型);
- 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正常酶活性,适用于早期患儿;
- 对症治疗:如心脏手术、物理康复等。
提示:该病需早诊早治,建议有疑似症状者及时进行酶学及基因检测。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5月15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这类罕见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