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其名称和功能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具体含义如下:
一、名称由来
-
“阜成”寓意
阜成门得名于《周礼》中的“阜成兆民”一句,原指周朝六卿分职管理九州时,通过兴盛物产使民众富足安定的治理理念。“阜”指高山,象征富饶;“成”指成就、安定,整体表达通过物质富足实现社会和谐的愿景。
-
“平则”到“阜成”的更名
元代时称“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时改为“阜成门”,更名体现了从“平治”到“富足”的理念升华。
二、功能与历史地位
-
交通枢纽作用
阜成门是元大都(北京)内城西垣的南门,是京西地区(如门头沟)与内城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大量煤炭通过此门运入京城,因此也被称为“煤门”。
-
经济与民生意义
京西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阜成门成为经济命脉。明初政府通过此门调控物资流通,对维护京师能源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筑特色与周边
-
建筑结构 :城门为正方形瓮城式建筑,北垣设门,西垣中段建箭楼,兼具防御与交通功能。
-
街巷布局 :门内为平则门街,北接西成坊、福田坊等,南连金城坊、安富坊,形成棋盘式街区格局。
四、文化象征
-
历史记忆 :作为“四九城儿”(内城九门)之一,阜成门见证了明清两代北京城的繁荣与变迁,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物资料。
-
民间称谓 :部分区域仍保留“煤门”的俗称,反映了其独特的经济功能。
阜成门不仅是北京古城的重要物理存在,更是历史、文化与民生交织的象征,其名称与功能共同诠释了古代都城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