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功能障碍(如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粉尘吸入(铝、二氧化硅等)、遗传因素、酗酒或微生物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有关。
- 发病机制:推测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异常或巨噬细胞功能缺陷有关,导致脂质沉积无法被正常清除。
2. 病理表现
- 肉眼观察:肺组织呈实变,胸膜下可见黄色或灰黄色结节,切面有黏稠黄色液体渗出。
- 显微镜下:肺泡腔内充满PAS染色阳性的富磷脂蛋白样物质,肺泡间隔正常或轻度增厚,无显著纤维化。
- 电镜检查:可见层状磷脂结构,类似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活动后呼吸困难、干咳,偶有少量白色或黄色胶冻样痰,乏力、体重减轻等。
- 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湿啰音,杵状指(趾)可见于部分患者。
- 起病特点:隐匿进展,约1/3患者无症状,仅体检时发现。
4. 影像学特征
- X线/CT表现: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阴影,边界清晰,呈“地图样”分布;小叶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
- 特征性表现:病变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无Kerley B线或胸腔积液(区别于肺水肿)。
5. 诊断方法
- 支气管肺泡灌洗:灌洗液呈乳白色牛奶样混浊,静置后分层,PAS染色阳性可确诊。
- 病理活检:肺泡灌洗或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可明确诊断。
6. 治疗与预后
- 全肺灌洗: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清除沉积蛋白改善症状,有效率约50%-80%。
- 药物治疗: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吸入或皮下注射,适用于无法耐受灌洗的患者。
- 其他治疗: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抗B细胞单抗)或肺移植(终末期病例)。
- 预后: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重症者可能进展为呼吸衰竭或继发感染,需积极干预。
7. 流行病学与分型
- 发病率:约0.37/100万,好发于30-50岁男性,男女比例2-3:1。
- 分型:
- 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占90%):与抗GM-CSF抗体相关。
- 继发性(5%-10%):与粉尘暴露、血液病或感染相关。
- 先天性(罕见):与基因突变有关,多见于婴幼儿。
总结
肺泡蛋白沉着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罕见病,早期诊断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至关重要,全肺灌洗是改善症状的核心手段。患者需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