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高血压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的病因涉及多因素相互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原发性高血压及血管损伤
- 长期高血压的直接作用
持续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壁承受高压,引发血管平滑肌代偿性增厚,最终形成动脉硬化。若血压剧烈波动,血管壁可出现纤维素样坏死(血浆蛋白渗入动脉壁,引发炎症和坏死)。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
肾缺血激活肾素分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进一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形成“高血压-肾损伤-肾素分泌增加”的恶性循环。
二、继发性疾病因素
- 代谢性疾病
- 糖尿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 高脂血症:脂质沉积促进小动脉粥样硬化。
- 肾脏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疾病直接损伤肾组织,加重缺血和血管病变;
- 肾动脉狭窄减少肾血流量,进一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内分泌疾病
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分泌异常),加剧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三、其他促发因素
- 遗传易感性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高血压或血管病变倾向,增加肾小动脉硬化的风险。 -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酗酒、肥胖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通过促进高血压、代谢紊乱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间接导致病变。 - 免疫与炎症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可引发血管炎性损伤,加速肾小动脉硬化。
四、病理生理机制
高血压状态下,微血管内凝血和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可导致局部血管内溶血,进一步加重血管壁损伤。肾皮质血流量显著下降,引起肾小球缺血、纤维化及萎缩。
注:该病进展速度与血压控制密切相关,及时降压治疗可延缓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