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特点
- 先天性因素:约60%与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
- 获得性因素:包括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严重心律失常等
- 诱因: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诱因,占病例的30%-50%
2. 典型症状
- 代偿期表现:多汗(头部显著)、喂养困难(吮奶时气促)、活动耐力下降
- 失代偿表现:
-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三凹征、发绀
- 循环系统:心动过速(婴儿>160次/分)、末梢循环障碍(四肢凉)
- 特殊体征:舒张期奔马律、肝脏肿大(肋下>3cm)
3. 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进展分为四期:
- A期(风险期):存在危险因素但无结构异常
- B期(前期):出现心脏结构改变但无症状
- C期(症状期):出现典型心衰症状
- D期(终末期):难治性心衰需心脏移植
4. 治疗原则
- 急性期:采用端坐位、吸氧、吗啡镇静等急救措施
- 药物治疗:洋地黄类(地高辛)、利尿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硝普钠)联合应用
- 根治手段:先天性心脏病需手术矫正,终末期考虑心脏移植
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约30%患儿首次就诊即处于危重状态。早期识别喂养困难、多汗、呼吸急促等症状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