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急骤且后果严重。以下是对急性动脉栓塞的详细介绍:
-
定义
-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来自于心脏或近侧动脉壁的血栓或斑块等物质,或者心脏瓣膜、人造瓣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后,随着血流冲向远端并嵌顿在口径较小的分支动脉,造成远端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
-
病因
- 心源性栓子:最常见,占90%以上,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时,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心脏手术或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上形成的血栓脱落;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脱落等。
- 血管源性栓子: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
- 医源性栓子: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心脏及动脉造影术、介入疗法等各种介入治疗所产生的并发症。
- 其他原因:较少见,如非原发肿瘤肺癌的癌性原发栓子;血液和各种异物进入血管;动脉穿刺插管引起的动脉栓塞等。
-
临床表现
- 疼痛:大多数患者主诉患肢剧烈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取决于栓塞的部位,一般在急性动脉栓塞以远平面的患肢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随着继发性血栓的形成及延伸,疼痛平面可向近端发展。
- 皮肤苍白、厥冷:由于组织缺血,皮肤可呈现苍白色,若血管内积存少量血液,则可出现散在的小岛状紫斑,肢体周径缩小,肢体严重缺血时皮温降低。
- 感觉异常与运动障碍:因神经组织对缺血敏感,在急性动脉栓塞早期即可出现患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表现为患肢远端袜套形感觉丧失区,近端有感觉减退区,感觉减退区平面低于动脉栓塞栓塞平面,肌力减退、麻痹及不同程度的手足下垂。
-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栓塞的动脉远端常无动脉搏动。
-
诊断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栓塞部位,下游动脉通畅情况。
- 节段性测压:对肢体动脉进行多普勒测压,客观了解肢体血供情况。
- CTA、MRA:了解栓塞部位、栓子形态,下游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
- 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
治疗
-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肢体功能障碍较轻,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包括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解除血管痉挛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房颤、心梗等;肌肾代谢综合征治疗,高血钾、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可逆肾功能损坏。
- 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手术取栓应争取在6小时内进行,一般不超过12小时,越早越好,否则截肢率随着动脉栓塞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溶栓治疗目前介入下动脉导管溶栓是主要手段,栓塞发生14d内,行导管溶栓是有效的,其好处在于可以溶解细小动脉内血栓、逐渐开放侧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小。
急性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