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是一种以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肝脏疾病,属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一种。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定义
淤胆型肝炎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从而引起胆汁流部分或完全性阻滞的综合征。它占黄疸型肝炎的2%~8%,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3%,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后。
2. 病因
淤胆型肝炎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尤其是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多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而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则以乙型肝炎为主。
- 药物性肝炎: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等)及中草药(如雷公藤、何首乌等)可能导致肝损伤并引发胆汁淤积。
- 自身免疫性肝炎: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 其他因素:酒精性肝病、妊娠期胆汁淤积、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3. 症状
淤胆型肝炎的主要症状包括:
-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样。
- 皮肤瘙痒:由于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可引起明显瘙痒。
- 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肝区疼痛等。
- 其他表现:长期胆汁淤积可能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引起脂肪泻、骨质疏松等。
4. 诊断
淤胆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
- 病史:了解既往感染史(如病毒性肝炎)、用药史(如药物性肝炎)等。
-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指标显著升高。
-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排除肝外胆道梗阻。
- 病理检查:肝穿刺活检可观察到毛细胆管扩张及胆栓形成。
5. 治疗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及预防并发症为目标,具体包括:
- 药物治疗:
- 胆酸结合剂(如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肝功能,缓解瘙痒。
- 抗炎药物(如泼尼松):用于控制炎症反应。
- 支持治疗:
- 营养支持及液体平衡维持。
- 手术治疗:
- 肝移植:适用于终末期肝硬化或肝衰竭患者。
- 人工肝支持系统:用于清除血中毒性物质,帮助肝功能恢复。
6. 预防与日常管理
- 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食物,减少肝脏负担。
- 避免有害因素:禁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总结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复杂的肝脏疾病,其病因多样,症状显著,诊断需结合多方面检查。治疗以综合管理为主,同时患者需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加重病情。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