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Cholestatic Hepatitis)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导致胆汁在肝脏内淤积
1. 病因
淤胆型肝炎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戊型肝炎均可引起淤胆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引起的急性淤胆型肝炎较为常见
- 药物性肝炎: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减肥药以及一些中草药(如雷公藤、何首乌、土茯苓等)可导致肝损伤和胆汁淤积
- 酒精性肝病:各型酒精性肝病均可发生胆汁淤积
- 妊娠期胆汁淤积:妊娠期胆汁淤积(ICP)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常于妊娠中晚期出现
-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其相互重叠综合征
- 其他原因:如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胆管结石、胰腺癌等
2. 症状
淤胆型肝炎的症状主要包括:
- 黄疸:皮肤、巩膜出现明显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呈现浓茶色
- 皮肤瘙痒:胆汁酸盐在皮肤中沉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 肝区不适:患者可能感到肝区隐痛、胀痛或钝痛,这与肝脏炎症和肿大有关
- 消化道症状:常见的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等
-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精神不振,活动耐力下降
- 粪便颜色改变:粪便颜色变浅,呈陶土样
3. 诊断
淤胆型肝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检查:
- 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等升高
- 影像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有助于了解肝脏、胆道系统的情况
- 肝穿刺活检:在排除肝外胆汁淤积后,可进行肝穿刺以探索肝实质性病变
4. 治疗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包括:
-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熊去氧胆酸(UDCA)、苯巴比妥、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对症治疗:针对黄疸、瘙痒等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瘙痒
-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由胆管阻塞引起的淤胆型肝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5. 预后
急性淤胆型肝炎一般预后较好,而慢性淤胆型肝炎较易转为重型肝炎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预后较差
6. 预防
预防淤胆型肝炎的措施包括:
- 积极治疗急性肝炎或其他肝病
- 合理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 避免酗酒和过量饮食,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
- 慎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如果你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淤胆型肝炎,建议尽快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