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涨模处理规范,综合多个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施工前准备
-
缺陷范围确认
清楚标记涨模缺陷区域,明确修补边界。
-
材料与工具准备
准备风镐、钢钎、毛刷、水枪、水泥浆(1:2比例)及防护用品。
-
人员培训与交底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安全规范。
二、核心处理步骤
-
凿除与清理
-
用风镐或钢钎逐层剔凿涨模混凝土,避免损伤钢筋。
-
凿除后用毛刷刷净表面,用水冲洗去除松动石子及粉尘。
-
-
钢筋处理
检查钢筋是否位移,若位移需复位或更换钢筋,并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
界面处理
涂刷与原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浆,厚度超过20mm时需加设钢丝网补强。
-
模板支设与浇筑
- 复位钢筋后支设模板,灌入1:2水泥砂浆并振捣密实。
三、质量保证措施
-
强度要求
修补部位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方可施工。
-
过程监督
-
施工员旁站监督凿除与浇筑过程。
-
质检员对修补质量进行复检,报监理验收。
-
-
后期养护
终凝后加强洒水养护,避免因干缩开裂。
四、注意事项
-
修补区域应与原结构连接牢固,避免二次涨模。
-
使用电动工具时需佩戴防护装备,确保施工安全。
以上规范综合了不同场景下的处理方法,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