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涨模的处理需要规范操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
缺陷范围确认与标记
清楚标记出涨模的具体范围,并做好施工记录。
-
材料与工具准备
准备与原结构相同标号的水泥、1:2水泥砂浆、钢丝网、毛刷、水枪等材料,以及风镐或钢钎等工具。
-
钢筋保护与基层处理
检查钢筋是否位移,若位移需复位并修复保护层厚度。清理施工基层,确保无松散石子及粉尘。
二、核心处理步骤
-
安全剔凿与表面清理
-
用风镐或钢钎逐层剔除涨模混凝土,注意小锤细凿避免损伤钢筋。
-
剔除后用毛刷刷洗表面,用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松动石子及粉尘。
-
-
界面处理与钢筋复位
-
在修补处涂刷与原结构相同标号的水泥浆,作为新旧混凝土的界面材料。
-
若钢筋位移,需调整剔凿深度满足保护层厚度要求后复位钢筋,并重新清理表面。
-
-
补强与抹面
-
当修补厚度超过20mm时,需挂设钢丝网进行补强。
-
用1:2水泥砂浆抹面找平,可采用刮刀刮平压光的方法,确保表面平整度。
-
三、养护与验收
-
终凝后养护
混凝土终凝后加强淋水养护,避免新旧混凝土结合处开裂。
-
质量验收
-
修补完成后需经项目部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并通知监理工程师验收。
-
验收合格后及时封堵清理口,防止渗漏。
-
四、预防措施
-
模板加固 :模板支设时预留清理口,支设牢固并预埋钢筋支脚,减少对拉螺栓间距。
-
施工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需符合设计要求,浇筑速度不宜过快。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处理混凝土涨模问题,确保结构安全与外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