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浇筑的混凝土路面出现裂缝在工程实践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其成因和是否正常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一、正常开裂的原因
-
塑性收缩裂缝
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水泥水化反应剧烈,体积收缩但尚未完全硬化,此时骨料下沉受钢筋阻拦易形成表面龟裂,属于正常现象。
-
缩水收缩(干缩)
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快于内部,产生拉力导致裂缝,常见于干燥环境或水灰比不当的情况。
-
施工工艺问题
-
切缝不及时会导致不规则裂缝;
-
振捣不密实或模板干燥吸水大,影响混凝土密实性。
-
-
养护不当
未及时覆盖或喷水保湿,或高温天气下水分蒸发过快,都会加剧收缩裂缝。
二、异常开裂的原因(需警惕)
-
材料缺陷
使用过期水泥、砂石含泥量高或配合比不当(如水灰比过大)。
-
设计或施工缺陷
-
基础沉降不均、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
横向贯穿裂缝可能源于施工缝处理不当。
-
-
环境因素
极端高温、严寒或大风天气未采取降温或保湿措施。
三、处理建议
-
规范施工 :控制水灰比,避免过大的温度变化,确保振捣密实;
-
及时养护 :覆盖草垫并定期喷水保湿,高温天气增加喷水频率;
-
合理切缝 :切缝时间不宜过晚,避免后期不规则裂缝;
-
质量监控 :使用合格材料,严格把控配合比和施工工艺。
若裂缝仅出现在切缝处且深度较浅(约1-2cm),通常无需过度担忧;若裂缝贯穿性或伴随其他异常(如渗漏、起砂),则需及时排查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