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又称暴发性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涉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病原体感染
- 病毒感染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主要病原体,占流行病例的43%以上。其他如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也可能引发。
-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间质性肺炎和气道炎症,加重喘憋症状。
二、婴幼儿生理与免疫因素
- 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
- 气道狭窄、黏液腺分泌少、肺容积小等生理特点易导致感染后黏膜水肿、气道阻塞。
- 免疫功能低下
- 免疫系统未完善,尤其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或出生时间<12周的婴儿更易感染。
三、基础疾病与遗传因素
- 先天性或慢性疾病
- 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原发性免疫缺陷等疾病患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 遗传易感性
-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或免疫应答,增加患病风险。
四、环境与护理因素
- 环境刺激
- 空气污染、室内外温差大、拥挤环境等可促进病毒传播和气道炎症。
- 喂养与护理不当
- 呛奶、异物吸入(如棉絮)或营养不良会削弱呼吸道防御能力。
五、其他诱发因素
- 季节因素:冬季高发,可能与病毒活跃度及室内空气流通差有关。
- 被动吸烟:增加呼吸道黏膜损伤和感染概率。
总结
该病病因以RSV感染为核心,结合婴幼儿生理缺陷、免疫状态及环境暴露共同作用。预防需注重避免感染源、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营养及基础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