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灰比大、振捣过度、骨料级配差
混凝土表面浮浆是指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砂浆上浮、粗骨料下沉而形成的泡沫状浆体现象。这一现象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具体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浮浆产生的主要原因
- 水灰比过大
混凝土中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表层水化不充分,形成疏松结构,易产生浮浆。
- 骨料级配不合理
级配不当(如细骨料不足、粗集料过多)或含泥量高时,骨料下沉现象加剧,促进砂浆上浮。
- 过度振捣
过分振捣会强制将水分和轻质掺和料(如粉煤灰)带到表面,加剧泌水,导致浮浆。
-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或粉煤灰掺量过高时,表面浮浆现象更明显。
- 施工环境与管理问题
养护不当(如失水过快)、压光过早或低温施工等都会影响表面强度,间接导致浮浆。
二、浮浆的影响
- 降低表层强度
浮浆层未充分水化,削弱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 影响外观质量
表面形成不均匀的泡沫状,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
- 缩短耐久性
长期浮浆会加速钢筋锈蚀,降低结构寿命。
三、预防与改善措施
- 优化配合比
降低水灰比,合理控制粉煤灰等掺和料的掺量。
- 规范振捣操作
避免过度振捣,采用分层振捣法减少泌水。
- 加强骨料管理
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减少细颗粒含量,降低含泥量。
- 完善养护措施
及时覆盖保湿,避免表面失水过快。
- 改进施工工艺
采用泵送混凝土时调整施工参数,减少离析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浮浆现象,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