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渗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通过以下材料和技术手段实现:
一、常用外加剂
-
减水剂
通过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胶比(通常≤0.5),减少毛细孔数量和连通性,从而提高密实度。常用聚合物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等类型。
-
引气剂
在混凝土中引入微小气泡,形成闭孔结构,截断毛细管通道,显著提升抗渗性。
-
防水剂
添加氟化物类或硅酸盐类防水剂,改善混凝土表面防水性能,增强抗渗能力。
-
膨胀型外加剂(如UEA)
产生0.2~0.7MPa微膨胀自应力,抵消混凝土干缩和温度应力,减少裂缝产生。
二、矿物掺合料
-
粉煤灰、矿渣粉、硅灰
填充微孔隙,改善微观结构,降低孔隙率,提高密实度。
-
矿渣水泥(需预处理)
通过特殊措施(如粉煤灰掺量≥40%)降低泌水性,减少孔隙通道形成。
三、其他关键措施
-
控制水胶比
严格限制水胶比(≤0.6),减少毛细孔数量,是抗渗的核心技术。
-
优化配合比
选择高强度水泥(如硅酸盐水泥),调整砂率(0.4~0.5),减少粗骨料空隙率。
-
施工工艺
采用高频振捣、分层浇筑、充分养护,确保密实性。
四、抗渗等级分类
根据抗渗压力不同,分为P6(≥0.6MPa)、P8、P10等等级,对应不同工程需求。
通过上述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抗渗混凝土可达到P6及以上等级,满足高渗透性环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