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哮喘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的临床表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以下是对夜间哮喘的详细解析:
定义与特征
夜间哮喘是指哮喘患者在夜间(通常指晚上到清晨)出现的症状加剧,包括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这种症状在部分哮喘患者中尤为常见,且往往比白天更为严重。据统计,约70%的哮喘死亡发生在睡眠相关的时段,这进一步凸显了夜间哮喘的严重性。
发病机制
-
生理节律因素:白天肺功能相对较强,夜间肺功能相对较弱,抗过敏能力明显下降,导致哮喘容易在夜间发作。
-
睡眠体位因素:睡眠仰卧位时气管的呼吸阻力明显增加,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现象,由于缺氧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哮喘发作。
-
空气干燥因素:夜间的空气比白天干燥,而干燥的空气会诱发支气管痉挛,使哮喘发作。
-
过敏原因素:患者接触过敏源后不会马上发生哮喘,一般在接触6~8小时后哮喘才开始发作。所以白天少接触化学物质,可以减少哮喘夜间发作。
-
炎症因素:大多数哮喘病人有鼻窦炎或气管炎。夜间鼻窦炎的分泌物增多,气管的炎症反应也重一些,这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原因。
-
胃食管反流因素:夜间睡眠时,因为体位的原因,胃的食物或胃液可能及流到食管中,又会因呼吸作用吸入气管中,引起空气管的痉挛。成年时起病的哮喘患者90%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这部分患者需要治疗“胃病”来解除哮喘。
-
迷走神经兴奋性改变:人在睡眠状态时,迷走神经兴奋,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引起支气管哮喘。
-
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在睡眠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减低。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兴奋细胞膜腺苷环化酶的重要因素,也可以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两者均可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扩张支气管。因为睡眠时激素分泌减少,而易致哮喘发作。
临床表现
夜间哮喘常伴有喘息、胸闷、胸部紧迫感等症状。喘息表现为发作性喘息伴哮鸣音,吸气短促,呼气相对吸气延长。胸闷是哮喘发作时胸部的感觉,呼吸费力。其他症状还包括咳嗽、咳痰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夜间哮喘的诊断,除了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还可以通过动态监测病情来辅助判断。例如,使用峰流速仪分别在临睡前、夜间觉醒后和凌晨时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以了解哮喘状态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预防与治疗
为了预防夜间哮喘的发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
-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夜间哮喘,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控制哮喘症状。
夜间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夜间哮喘的发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