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病因
-
核心机制
该病主要由肌肉缺血性坏死引发,常见于急性动脉阻塞(如血栓形成)、缺血性肌坏死或严重创伤(如挤压伤)。肌肉损伤后释放大量肌红蛋白、钾离子等物质,导致肾功能衰竭和电解质紊乱。 -
危险因素
高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长期卧床、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可能增加动脉栓塞风险。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
- 患肢症状:剧烈疼痛、僵硬、非凹陷性水肿,皮肤苍白或青紫。
- 尿液异常:肌红蛋白尿(樱桃红色尿)。
- 全身症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加深加快)、高钾血症(心律失常)、少尿或无尿。
-
严重并发症
包括急性肾衰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CPK)、电解质(如血钾)升高,血气分析显示酸中毒。
- 影像学检查:超声或血管造影可评估动脉阻塞情况。
-
治疗原则
- 紧急处理:补充液体纠正低血容量,使用碳酸氢钠中和酸性代谢产物。
- 手术干预:尽早行取栓术或血管重建术,严重时需截肢。
- 支持治疗:透析治疗肾衰竭,控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预后与风险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截肢、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