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脏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信号在传导系统不同部位受阻的病理状态,以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以下是综合整理:
一、定义与机制
- 核心概念:心脏传导系统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等组成,负责电信号传导和协调心腔收缩。当传导路径受阻时,表现为冲动延迟或中断。
- 年龄关联:老年人因心脏传导系统细胞老化、纤维化或脂肪浸润,电信号传导性能下降,易引发阻滞。
二、主要病因
- 退行性改变:年龄增长导致传导纤维退化,电信号传导速度减慢。
- 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损伤传导系统,或心肌缺血影响信号传导。
- 药物与电解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药物副作用,或低钾/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干扰电生理活动。
- 其他因素:心脏手术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
三、分类与分型
按阻滞部位分为:
- 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至心房的传导受阻。
- 房室传导阻滞(分3度):
- 一度:PR间期延长,但无脱落。
- 二度:Ⅰ型(文氏现象)与Ⅱ型(间歇性脱落)。
- 三度:完全性阻滞,心房与心室活动分离。
- 室内传导阻滞:右束支或左束支分支传导异常。
四、临床表现
- 轻症:可能无症状,或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
- 重症:晕厥、猝倒、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五、诊疗与管理
- 诊断:结合心电图(PR间期延长、QRS波脱落)、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
- 治疗:
- 轻度:观察随访,调整药物或电解质。
- 重度(如三度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维持正常节律。
- 预防:控制基础心脏病、避免药物滥用、定期监测电解质及心脏功能。
六、高危人群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长期服药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发病。
以上内容综合了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管理策略,需结合个体情况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制定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