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审慎执法是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在监管中平衡创新与风险防控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柔性执法手段,在保障公共安全与市场秩序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原则、实施路径及挑战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政策背景与法律依据
-
政策推动
国务院自2017年起提出探索动态包容审慎监管制度,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其纳入法律框架,2021年《行政处罚法》进一步明确轻微违法不罚原则。
-
法律支撑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无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轻微的,可免予处罚。
二、核心原则
-
包容原则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市场主体在合规范围内试错,降低创新成本。
-
审慎原则
严守安全底线,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审慎监管,防范重大风险。
-
法治原则
依法监管,规范执法程序,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
效能原则
提升监管效率,降低企业负担,实现精准监管。
三、实施路径
-
分类监管与动态调整
通过《药品监督管理实施“四张清单”》等地方性法规,对药品、交通等特定领域制定差异化监管措施,实现精准执法。
-
柔性执法与容错机制
对初次违法、及时改正的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教育引导而非处罚,建立容错机制。
-
智慧监管与风险防控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实现预防性监管。
四、社会效果
-
激发创新活力 :通过减少对创新企业的过度干预,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
-
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
平衡风险与效率 :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
五、挑战与建议
-
理论张力 :包容审慎执法与依法行政原则存在一定矛盾,需通过完善法规体系解决。
-
执法统一性 :差异化执法可能降低处罚明确性,建议建立统一规范体系。
-
风险防控 :需强化信用规制、提升风险信息治理能力,防止监管放松。
包容审慎执法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手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