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结合多地实践案例进行说明:
一、制定分类监管清单
-
分类标准制定
根据行业风险、企业信用等级、违法情节等因素,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如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企业)。
-
清单编制与发布
针对不同类别制定“四张清单”:
-
不予处罚事项清单 (如首次轻微违法且无危害后果);
-
从轻/减轻处罚事项清单 (如主动整改、危害后果轻微);
-
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 (如非关键性行政强制措施);
-
综合查一次事项清单 (减少重复检查)。
-
二、完善监管流程优化
-
非现场监管与信用管理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非现场监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现“综合查一次”。
-
程序规范与责任明确
制定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明确“三免一减”(免予处罚、减轻处罚、免予强制、综合查一次)适用条件及程序。
三、实施精准监管措施
-
容错纠错机制
对首次违法且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企业,通过书面告知、责令整改等方式实施包容监管。
-
动态调整机制
定期评估监管效果,根据企业信用变化调整监管措施,实现“严管与厚爱”结合。
四、强化监督与评估
-
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防止“一刀切”执法。
-
社会监督与第三方评估
通过政务公开、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监管偏差。
五、配套政策支持
-
政策协同机制
推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金融等部门政策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
培训与宣传
对执法人员进行包容审慎监管培训,增强企业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以上流程,包容审慎监管既能保障市场秩序,又能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实现监管效能与市场主体权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