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甲亢的核心药物
-
抗甲状腺药物(ATD)
- 甲巯咪唑(MMI):首选药物,成人初始剂量15-40mg/天,分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5-15mg/天),疗程通常12-18个月。
- 丙硫氧嘧啶(PTU):适用于肝功能异常或药物不耐受者,初始剂量300-400mg/天,分次口服,维持量50-150mg/天。
- 注意: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及肝功能,警惕粒细胞缺乏、肝损伤等副作用。
-
放射性碘(¹³¹I)治疗
- 适用于药物不耐受、复发或合并心脏病的患者,通过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分泌,可能更快控制甲亢。
- 需注意治疗后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需配合抗心衰治疗。
二、对症治疗药物
-
控制心率与心律失常
-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降低心率、改善心悸,初始剂量低(如10-20mg/天),根据心功能调整。
- 地高辛:用于合并心力衰竭者,增强心肌收缩力,需监测血药浓度。
- 避免胺碘酮:含碘可能加重甲亢,禁用于甲亢性心脏病患者。
-
抗心力衰竭药物
- 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水肿和心脏负荷。
- 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
-
其他辅助药物
- 抗凝药(如华法林):房颤患者需预防血栓栓塞。
- 稳心颗粒:辅助控制心律失常(需结合医生建议)。
三、注意事项
- 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年龄、心功能、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度治疗或药物副作用。
- 多学科协作:心内科与内分泌科联合管理,优先控制甲亢,再处理心脏并发症。
-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避免劳累、戒烟限酒,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心脏指标。
提示:甲亢性心脏病需长期规范治疗,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若出现胸闷、心悸加重或水肿,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