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由于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引起的头颈部歪斜的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病因
-
胎位不正: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尤其是臀位产或横位产时,颈部胸锁乳突肌可能受到过度牵拉和压迫,导致局部缺血、水肿,进而引发出血及肌纤维化挛缩。
-
产伤: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胎位不正或产钳牵拉而受伤,出血后血肿机化形成挛缩。
-
宫内感染:孕期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胸锁乳突肌发生病理变化,引起炎症反应和肌肉纤维结缔组织替代,最终导致挛缩。
-
遗传:有家族遗传倾向,部分患儿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临床表现
-
颈部肿块:出生后即可触及位于胸锁乳突肌内的梭形肿块,长2~4cm,宽1~2cm,质地较硬,无压痛。肿块在生后第3周时最为明显,3个月后逐渐消失,一般不超过半年。
-
斜颈:患儿头向肿块侧(患侧)偏斜,随着发育,斜颈畸形日益加重。
-
面部变形:由于斜颈,面部五官逐渐呈现不对称状,如患侧眼睛下降、下颌转向健侧、双侧颜面大小不一等。
-
其他并发症:包括颈椎向健侧代偿性侧凸、视力障碍(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位上)、伴发畸形(如髋关节脱位、颈椎椎骨畸形等)。
诊断
根据新生儿出生后两周内颈部质硬肿块、无红肿热痛,可触及与胸锁乳突肌方向一致的梭形肿物,以及X线片未见颈椎异常,可作出诊断。
治疗
-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出生至半周岁的婴儿及部分2岁以内的轻型患者。包括手法按摩、徒手牵引、局部热敷等,以增进局部血供,促使肿块软化与吸收,并对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产生牵拉作用。
-
手术疗法: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患者,可采用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全切术、部分切除术或延长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由于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引起的头颈部歪斜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