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链球菌群感染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主要传播途径
-
母婴垂直传播
B族链球菌常定植于孕妇生殖道(阴道、直肠)及产道。胎儿分娩时接触含菌的产道分泌物或羊水可能被感染,早产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风险更高。 -
性接触传播
性行为过程中可能通过黏膜接触传播,尤其未使用安全套时感染风险增加。 -
接触污染物品
接触被污染的毛巾、内衣裤等物品可能造成间接传播。 -
医源性感染
医疗操作(如手术、导尿)中若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入细菌。
二、宿主易感因素
-
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新生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因免疫功能缺陷易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的人群也属高危。 -
解剖结构改变
皮肤或黏膜破损(如产道损伤、手术切口)为细菌侵入提供途径。 -
菌群失调
妊娠期激素变化或抗生素滥用可能破坏生殖道正常菌群,促进B族链球菌增殖。
三、微生物特性相关因素
-
细菌定植能力
B族链球菌通过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增强在人体黏膜的黏附与定植能力。 -
环境适应性
该菌可长期存活于人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形成无症状携带状态。
总结
B链球菌群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细菌传播途径、宿主易感性及微生物特性。防控需针对性阻断传播链(如孕期筛查、规范医疗操作)并增强个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