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通常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并与抗生素的应用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伪膜性肠炎的详细说明:
1. 定义与病因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发的肠道炎症。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水、动物粪便)及人体肠道、尿道和阴道中。当患者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失衡,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形成伪膜。这种病症也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常见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外科大手术后患者。
2. 临床表现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因病情轻重而异,可从轻度腹泻到严重血便甚至中毒性巨结肠不等。常见症状包括:
- 腹泻:水样便,严重者每天可达10次,部分患者便中可见漂浮的假膜。
- 腹痛:伴或不伴反跳痛。
- 发热:约80%的患者有发热症状。
- 全身症状:如白细胞升高、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
- 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3. 诊断方法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 粪便检查:发现大量白细胞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
- 内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见结肠黏膜表面典型的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 细胞毒素测定:被认为是确诊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金标准。
4. 治疗方法
伪膜性肠炎的治疗原则包括:
- 停用抗生素:立即停止使用原致病抗生素,这是治疗的首要措施。
- 抗生素治疗: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通常用药后24~48小时发热消退,腹泻在1~13天内缓解。
- 支持治疗:
-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 酌情使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 对营养状况差的患者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
5. 预防与注意事项
-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
- 高危人群注意: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及重症患者需警惕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 早期诊断与治疗:如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如需进一步了解或咨询,请及时联系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