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肾损害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通常由病原菌及其毒素引发的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引起,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甚至急性肾损伤。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1. 定义
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包括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所引起的全身性感染。败血症肾损害是败血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肾脏功能受损,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或肾衰竭。
2. 病因
败血症肾损害的发生涉及多种复杂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感染性因素:病原菌及其毒素可直接损害肾脏,或通过血液迁徙至肾脏引发感染。
- 血流动力学改变:败血症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如细胞因子、内皮素等)增多,导致肾血流量减少,从而损害肾功能。
- 免疫反应:病原菌激活免疫反应,释放内毒素和炎性介质,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间接影响肾脏。
- 药物因素:治疗败血症时使用的大剂量抗生素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3. 症状
败血症肾损害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全身感染表现:持续高热、寒战、乏力、肌肉及关节疼痛。
- 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尿液异常(如尿蛋白、尿潜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 毒血症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
- 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表现。
4. 诊断
败血症肾损害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
-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感染症状和肾功能变化。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了解感染情况。
- 血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为治疗提供依据。
- 肾功能检查:检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 尿液检查:观察尿蛋白、尿潜血、尿白细胞等。
-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用于评估肾脏形态和结构。
- 肾活检(必要时):对于病因不明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可通过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5. 治疗
败血症肾损害的治疗需要综合性措施,关键在于积极控制败血症和减轻肾脏损害:
- 控制感染:
-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性抗生素,一般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疗程需足够长(通常3周以上)。
- 严禁使用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
- 对症支持治疗:
-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必要时给予退热、镇静等对症治疗。
- 局部病灶处理:
- 对于化脓性病灶,应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进行穿刺或切开引流。
- 肾功能保护:
- 对于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液透析。
- 加强免疫力,多休息,保持充足尿量。
6. 预后
败血症肾损害的预后较差,其严重程度与病原菌的毒性、感染范围、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治疗及时性密切相关。据统计,败血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中,半数以上可能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诊断和治疗。